7-Jan-2002
不参加比赛
不爱参加比赛,不是与生俱来的性子。
从父母那里遗传得来的是父亲的爱出风头,及母亲的爱面子。这一份骨子里的真性情,认识我较深的朋友都知道。
从幼稚园到中五,不断在参加着的都是比赛:常识、书法、绘画、演讲、辩论、数学、科学、等等。倒不都是自己报名参加的,却也乐此不疲。
不疲,对一个小男孩来说,是因为都还有一些不俗的成绩:常识、书法、绘画、数理等的比赛,总是有份拿奖的。
一直到中六那年被派去参加一场国际水准的数学比赛--
那一次,一题也不会做。真的,一题也不会。有生以来第一次交白卷。
那一天才发现自己数理知识的肤浅。
* * *
从那一次起便很害怕让自己的作品经过任何形式的评审。而比赛,总是有评审的。
没有经过他人评论的眼光,总还可以自欺的看自己的作品:怎么看都是极品。
* * *
下面要和大家分享一短则的漫画。原作是大三时画的,为了创意坊的一场漫画比赛。
负责筹划的杰凯来邀画--
「反应不太多,你就交一份稿凑凑数吧?」
没真正见过国大里有什么漫画家,不过--国大校园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有书法家、有画家、有篆刻家、有作曲家、有作家、有摄影家、有文学家、有政治家--哎,说到哪里去了--
总之,当时只敢回答说:「这不公平;我算是创意坊『长老』的了,不好以大欺小。这样吧:我交一份稿,但不参赛;算是参展作品。总之到时凑足展出的作品就是了。」
满口的清高,心里怕的是落选。
* * *
那个时候刚从台湾民谣之父李泰祥那里得到欣赏现代诗的启蒙。
说是启蒙,因为从小就不喜欢现代诗--「没有固定诗体,韵也没压几个,算什么诗?」--是一个肤浅小孩的狭窄见解。连带的对宋词也没多大的好感。
这一场偏见,一直到听了齐豫的专辑「有一个人」。
那专辑里都是现代诗。给李泰祥写成了歌,再由他的得意门生演绎的那么的传神--
听了李泰祥给那些诗的音乐诠释,才发现--哎,原来现代诗是这么样子去读的!
* * *
马上就爱上的是郑愁予的诗。
总是沧桑的,但苦得豁达。
有回顾的唏嘘,却有一份不悔的坚韧。
* * *
这一则漫画,就是从郑愁予的「雨丝」得到的灵感:
其实是只借用了诗的三句。画的也不是原诗的故事。
用这三句诗,是为了给这一则漫画铺张一片瑰丽的、隐藏的背景。不需提一字「回忆」,却沉重着往事如烟的回响--
故事的暂时结尾是好的--小男孩在得到爱和得到世界之间作了一个许多成人也作不到的睿智选择。
但,有多少人长大後是走了童年所选择的路呢?甚至,有多少人还记得童年所立的心志呢?
不过,在我自己的心目中,那男孩后来是守了诺言的。他们俩的孙子也喜欢在那小溪里抓鱼、放纸船--
* * *
那一份稿,杰凯还是拿了去参赛,因为参赛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不到十份。
杰凯自己是评审,给我颁了首奖。
不觉得怎么自豪,倒是松了一口气--
「还好没落选。」
* * *
这里你看到的是重画过的。当时那一份原稿,因为用的笔不好,效果不满意,便给它重画--
「这才配得上首奖之名嘛!」
还是怪自豪的。